中建网群 | 办公平台 | 公司邮箱
城镇论坛
国内发展
国外发展
大家观点
典型案例
公司介绍
首页>> 城镇论坛>>国内发展
国内外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发布日期:2016-05-04 字号:[ ]

  1. 西方主要国家城镇化发展

  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源自于工业化,以致工业革命使人口猛增达到城市化水平。城市化从19世纪中期开始由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应用、普及,并于20世纪中期起推广、应用到全世界。下面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例,逐一分析城市化在不同区域的推动。

  西方主要国家城镇化发展概况

地区

城镇化速度

模式

欧洲

200年提高50%

政府调控型,长期逐步发展

美国

100年提高50%

市场主导型,自由发展

日本

25年提高近40%

政府推动型,短期迅速发展

  

  1)美国城镇化发展

  从19世纪30年代前开始萌芽到20世纪中期城镇化成熟,美国总共用了一百年时间完成,呈现出从东北部传递到中西部,继而发展到南部的接力式特征。截至20世纪末期,美国城镇化率达到76%,成为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以单核城市集中发展为特征的传统城镇化和以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互动发展为特征的大都市区化阶段。在美国城镇化进程中,交通运输网的完善对于美国城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790-2007年美国城市化进程

  美国城镇化进程较少受外界的干扰,源于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美国区域发展阶段看,美国建国之初,经济活动偏于东北部。在区域发展的这几个阶段中,美国区域发展出现由发散到收敛的过程以及城市空间形态由点状、线状再到面状的发展过程,无不体现出内生性特点。

  2)欧洲的城镇化发展

  公元1600年,欧洲只有1.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在工业革命后,欧洲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的规模迅速增长。到1850年,欧洲城市主要集中了全球40%的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比为50%,居世界之首。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欧洲也同样成为了最早遭遇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地区。

  欧洲城市自公元9世纪由衰而兴,到12世纪初期达到一个高峰,城市的数量和城市人口规模都超过以前,城镇化在欧洲开始发展。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先后启动了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规模快速扩充,逐步完成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从欧洲城镇化历史来看,城镇化进程的最终完成须依靠以产业升级为依托的现代经济城市。而欧洲各国的城镇化模式都是由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决定的,相互彼此间差异较大。从根本上说,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于工业化的发展,但历史和政治因素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城镇化独具特色,注重合理的空间布局,注重公众的参与性以及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欧洲在1400~1600年的200年间是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而文艺复兴运动在此时期兴起。文艺复兴时期,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方面,欧洲城市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社会的转型与欧洲城镇化进程是一致的,在欧洲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了欧洲城镇化的进程。

  3)日本城镇化发展

  日本国土面积仅有37.8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却高达338/平方公里,是发达经济体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在人均土地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日本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达到了欧美国家的城市化的水平。截至2011年,日本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高达91.1%,城市化程度之高,位居世界前列。

  1898-2011年日本城镇化示意图

  日本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起来的,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到1970年,日本城镇化率超过70%,至此,基本实现城镇化,用时接近100年。大量的人口开始向太平洋沿岸地区迁移,日本的城镇化也逐渐进入了初始化的阶段。

  在日本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首当其冲的则是东京城市的发展,成为日本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城市;其次,则是大阪利用其自身的区域资源优势,成为日本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心;而名古屋则凭借着地处沿海的区位优势,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集聚了大量的工业。20世纪20年代以后,日本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人口和经济活动也开始向城市区域集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20年的18%上升到1940年的35%

  受1923年大地震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东京的经济极度萧条,城市一蹶不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国土变为一片废墟,东京的人口仅为278万,比战前减少了一半以上。随即,日本政府相继在194512月及1946年出台了《战灾复兴规划基本方针》、《东京城市震灾复兴规划》,制定了战后城市复兴方案。范围包括东京区所属部分城市,人口控制在350万;在土地利用方面,采取环状的空间布局,在城市周边规划卫星城、外围城市等。

  经济的高速增长、临海地区工业用地的开发、大城市周围新开发区工业的集聚等因素,都极大推动了日本城市化进程。直到1975年以后,日本工业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日趋成熟,日本人口向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状况才趋于改善。1980-1984年,由于出口型产业进一步向港口工业贸易大城市靠拢,日本再次发生了人口向东京圈聚集现象,这不仅没有改善东京城市圈的工业布局与居住环境,反而加剧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4)启示与借鉴

  按照政府与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上述三个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西欧、日本是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美国是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由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各方面政策相互协调,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可归纳为:①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同步;②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过度郊区化现象;③特大城市出现“城市病”;④城乡发展趋于协调和均衡;⑤逐步注重环境与生态保护。

  鉴于城镇化对社会稳定及经济增长起到的重要作用,我国应在保持城镇化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我国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大城市,以治理为主,通过合理控制其发展,提升城市的品质来完善城镇化的发展;对于中小城市,以发展为主,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粗放式发展的理念来进一步深化城镇化发展;对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则以提升为主,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提升人口素质来促进城市化发展。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不能继续延续传统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必须坚持科学规划、深化改革、促进融合,在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同时,走智能、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探索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五个阶段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的数据来看,我国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30191万人(占全国人口城镇化率的26.41%)发展到201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74916万人(占全国人口城镇化率的的54.77%)。根据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以五年计划为阶段,将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从“八五”计划时期到“十二五”计划时期划分为五个阶段。

  

  1978-2012年中国及世界城镇化率

  第一阶段——“八五”计划时期(1991-1995年):“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地区的开发成为“八五”期间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对外开放的县市超过1100个,兴办了一大批经济开发区和13个保税区。这一时期国务院降低了新设市和建制镇的标准,大大促进了新城市和建制镇的发展。新城市数目由1984年的300座增加到1992 年的517座,年均增加27.1座,建制镇由6211个增加到11985个,年均增加721.8个,明显快于前一阶段。同期全国市镇总人口由24017万人增加到32372 万人,年均增长3.80%;城市化率由23.01%提高到27.63%,年均增长0.58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九五”计划时期(19962000年):“九五”计划中提到,“统筹规划城乡建设,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加强城乡建设法制化管理。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规模适度,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1996年以来,中国城镇化开始加速发展。1995年末中国城镇化率为29.04%2000年末中国城镇化率为36.22%,年均城镇化率1.438%。但1996年以来,大规模的城镇化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加上低端产品生产的“世界工厂”,引起了突出的环境问题。中西部中小城市由于大规模开发资源和对资源进行加工而成为许多地区的污染源。环境污染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伴生着的一个毒瘤。

  第三阶段——“十五”计划时期(20012005年):“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在政策的推动下,城镇建设与人口流动异常活跃。2005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43.0%,比200036.2%提高了6.8个百分点;总数达到56212万人,比2000年的45906万人多10306万人;“十五”期间,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061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13%

  第四阶段——“十一五”计划时期(2006-2010年):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增长时期。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6.59%,城镇人口为62186万人。与2005年的42.99%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3.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5974万人,年平均增长0.9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我国积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第五阶段——“十二五”计划时期(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继续把城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方针。“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区域产业的制定来确定相应的地方经济产业的支撑,以及区域增长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的发展。2011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3%2014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2)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探究

中国城镇化进程已取得明显成就。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乡逐渐形成了融合态势;小城镇和农村相互发展,小城镇带领农村,吸纳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创造就业率,为下岗职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条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工业化、城镇化及其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已然成为经济增长重要的推动力。然而,值得重视的是,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现实和严峻的问题,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①城乡关系不协调,长期难以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贫富差距大,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公平性;②城镇化速度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发展过快同时也面临了城市基础设施难以跟上的后果,表现在供水供电不足、交通瘫痪、绿地面积稀少等;③城市群之间的联系衔接不够紧凑,更多城市的发展更向着城市圈、城市带、城市群的方向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城市紧凑度不够高,且空间之间的差异较大;④产业单一,尤其是一些资源型或靠单一传统产业支撑发展的城市,经过长期过度开发使用,如煤都鄂尔多斯,如今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的尴尬局面;⑤生态恶化与环境资源破坏,以牺牲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然不复存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城镇化发展与环境、人口、资源的良性互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及模式分析 下一篇:我国城镇化建设概述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中建城镇规划发展有限公司